青銅器,以其古老、神秘讓人對其心生敬仰。在伊川縣的一個小山村里,有超過1/3的農家以生產仿古青銅器為業(yè)。他們生產的仿古青銅器遠走千萬里,銷售到日本、韓國、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
這個小山村,就是人們所稱的“仿古青銅器村”——伊川縣葛寨鄉(xiāng)煙澗村。
走進村頭一個寬敞明亮的工藝品銷售大廳,老板周長海迎了上來。大廳里,陳列著近百種復古青銅器,馬踏飛燕、天子駕六……琳瑯滿目。拿起一個個仿古青銅器,周長海興致勃勃地介紹起來。
“咱這個商店是全村最大的,銷售的仿古青銅器也全部是自己生產的。咱是前店后廠,后院就是生產加工區(qū)?!?br />
后院里,機器在轟鳴,一個頭戴防護面罩的男青年正在用熾熱的焊槍焊接一座仿古青銅器,旁邊,一男青年正在打磨一座大方鼎。(如圖)
生產車間內墻壁上掛著一面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訂貨品種、發(fā)貨日期。
這幾年效益啥樣?周長海抿嘴一笑說,2009年賺幾十萬塊錢不成問題。
煙澗村村民、洛陽市煙云澗青銅器有限公司經理劉峰賓家大門口,一座巨鼎正在裝車。這座鼎高3.75米,直徑3.4米,重達3.69噸。
劉峰賓說,這座鼎是安陽市出價25萬元訂做的,他們加班加點共用了兩個半月才完成,這是煙澗村目前制作的最大的一件仿古青銅器。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緣何成了遠近聞名的仿古青銅器村?
葛寨鄉(xiāng)政府干部王少曾介紹,青銅器仿古加工在煙澗村興起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淵源。
1987年,煙澗村出土了大量文物,由于文物不準私人收購。在文物收藏、鑒賞盛行的情況下,為滿足人們的好奇之心,仿古工藝制造應運而生。
王少曾介紹,村里最先制作仿古青銅器的是70多歲的王興慶老人。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興慶老人得到了一本書——《青銅器》,上面記載著從戰(zhàn)國時期到清代的青銅器圖譜。王興慶如獲至寶。此后,老人開始對照書上的圖片,制作出立體的模具,銅馬、銅盆、銅塔、銅獸、銅人……一切可以仿制的青銅器,王興慶都仿制個遍。后來,他無私地把自己的仿制技術傳授給村民,讓更多的人走上了仿古青銅器制作之路。
葛寨鄉(xiāng)黨委書記趙伊敏說,目前,煙澗村仿古工藝制品達到了360余種,馬踏飛燕、洛陽鼎、編鐘、天子駕六等代表作品頗受人們青睞,共有300多個制造專業(yè)戶,從業(yè)人員達1880余名,年創(chuàng)產值近千萬元。為發(fā)展壯大仿古青銅器產業(yè),鄉(xiāng)政府已經確定在該村規(guī)劃占地約50畝建設仿古青銅器市場一處,為煙澗村仿古青銅器制作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讓煙澗村仿古青銅器走得更遠。
注:以上內容是由洛陽鼎雅仿古青銅器廠家小編搜集資料摘記分享的相關青銅器資訊,如有侵權,請登錄我網站與我們留言,我們會進行處理。